讓世界認識地道的普洱茶 —— 茶人何寶強
讓世界認識地道的普洱茶
我十幾歲第一次來到這里
我的師傅跟我說:”不要走了,他問我,中國佛教界的祖師是誰?”
我說:”是達摩”
達摩的師傅跟達摩說:”你到中土大唐去,那里有大乘氣象.”
于是師傅又問我:”這里呢?”
我說:”這里簡直是植物王國”
我九十年代 來到勐海 高興極了
為甚么呢 這里太美了 簡直是茶人的天堂
那時候呢 我只有一個想法
在這里做出屬于我自己的東西
中國傳承千年的茶
在歲月中汲取了歷史的厚重 繼承傳統的制茶工藝
何寶強和茶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
人生仿佛都沾染著茶色茶香
我15歲跟我師父上山
就學當地的氣候水土
歷史典故 人為習俗
制茶要講究掌握自然
講究天氣、節令
了解水土、了解茶文化
在何寶強的基地 隨處可以看到這樣的曬墊
這是自然萎凋:失去水分的茶葉,會漸漸綿軟下來
達到殺青的標準,在不同的季節
由于葉片的含水量不同
采摘時的留莖長短,會隨之改變。
萎凋后,茶人們會把茶葉 倒入高溫鐵鍋里殺青
這種鐵鍋:是傳統的厚制鐵鍋,每口可重達47公斤
再燒上特意挑選的梨木、香椿等三種木材
制出來的茶,才有著最地道的茶香。
何寶強:班章茶葉肥厚、梗粗
炒的時候要注意 又要把茶葉炒熟
更要把茶梗炒透
為了將傳統的制茶工藝傳承下去
何寶強毫無保留的,向后輩和班章村民
傳授了自己的經驗和技術
揉捻時:女性總是很少,不只是因為辛苦
更是因為他對力量有所需求
揉好后:就可以等待曬茶了
曬完后:就是手工挑揀
這也是一天里女人們 聚在一起聊天的時間
(李發容是班章村的老村長,也是最早接觸何寶強的班章人)
李發容:啊強是九幾年,來到我們這里的
那時候路也不好,我們的茶是林下的大樹茶
所以只能做到六級,每公斤只能賣到9塊
賣不了幾個錢,家家戶戶都挺窮
阿強來教我們做茶以后,個個都會做了
價錢也賣得好了,家家戶戶的生活都好起來了
普洱茶最早出現在《蠻書 · 云南志》中
距今已有1200多年,出生廣東的何寶強一路西行
扛起繼承振興普洱茶的決心,源于他對源頭的苛刻
何寶強:“八四年的時候,我在安溪做普洱茶
趕上了臺灣的茶藝概念傳到國內
帶來了茶道文化的宣傳
帶來了資金、也帶來了化肥、農藥
以及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,但傷害的是什么呢?
失去了傳統、失去了生態,源頭的水土都不好了
做成的茶葉,又能好到哪里去?”
去過何寶強茶山的人
再提到原始,腦海浮現的第一個地方
只會是那里了,茶山里古茶樹
和其它大樹穿插生長
其間雜草高的能過人膝
各種生命在其中繁衍
這里可是他們的天地
在機器逐步替代人工
以換取更多利潤的今天
何寶強卻還堅守著自然種植
手工制茶的原則
小心翼翼的守護山林的生態
試圖拖住時間的韁繩
換回消失的物種
這樣模式
他叫它“返生態模式”
何寶強:“我的方法是最原始的
不打化肥、不打農藥,制茶就老老實實全手工
這樣自然付出的時間、人力就多了
沒人問過我,為甚么要這樣做?
因為都知道,這樣做是最好的啊
撒了農藥后,連雜草都不長了
長出來的茶葉, 誰敢喝呢?
大概自古以來,越是單純的原因
到最后,越會成就了不起的杰作
15歲那年,只想做好茶的少年
一定想不到,多年之后
他守護了一座山林
在全球致力于建立基因庫的今天
何寶強看著自己的茶山
決心建立起古樹基因庫
為后人留存下古老的存在”
何寶強:“像靈芝,對環境要求特別高
但我就是要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
讓珍稀的物種從新出現
我叫它林下生態圈
我還在著手建個茶道論壇
和茶葉示范基地”
離開故土快30年,
何寶強在千里之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,
在還未被污染的土地上
撒上了自己的種子,
重新定義了班章的意義、生態的意義